哈尔滨理工大学MBA招生作弊事件舆情分析


作者:匿名  发布时间:2014-10-29 点击:31/ 打印

  一、事件概述    1月12日上午媒体报道硕士研究生全国统考中哈尔滨理工大学MBA考点出现通讯工具作弊事件,引发舆论关注。    1月12日,教育部回应称,对此事涉及的教育系统机构和人员,一律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对作弊考生,相关处分记入诚信档案并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黑龙江省招委会决定成立由省招委主任、省教育厅厅长、省招考办主任及公安组成的工作组。12日下午,专案调查组已进入哈尔滨理工大学开展工作。同一时间,教育部派出工作组到黑龙江省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12日下午,哈尔滨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洪表示:学校对此次事件负有管理责,对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后果表示深深的歉意,并表示深刻的检查和反省。并声称学校已决定对相关责任人MBA主任、研究生学院常务副院长停职检查,并配合协助上级调查组进校调查,对涉及的相关人员将按有关规定严肃问责。    针对该事件,黑龙江省招委会12日做出决定,停止哈尔滨理工大学MBA中心2015年招生组织工作,再次重申严禁所有招生单位与培训机构及个人合作进行考前辅导等违规行为。    1月13日,黑龙江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姜广福表示,经初步调查,确认哈尔滨理工大学在MBA作弊事件中存在三项违规行为:一是学校违规与社会机构发生业务联系,违规招生;二是哈理工违规派工作人员到北京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现场为考生确认资格;三是学校在考试过程中存在监管漏洞。    二、媒体关注度分析  1月12日,央视新闻频道在早九点的《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新闻《MBA考试“保过”真相调查》,新闻对哈理工大学MBA考试作弊事件细节进行详细曝光,从而引爆事件舆情。央视新闻频道的视频经央视网得以在网上传播,随后被腾讯网、网易等商业门户网站转发,使得此事件在网上快速传播。    12日18:51分,中国新闻网刊登教育部回应MBA招生考试作弊,从而使得官方的声音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    12日晚,中央台《新闻联播》再次报道了此次作弊事件,并公布了事件的最新进展:黑龙江省招生委员会决定:停止哈尔滨理工大学MBA中心2015年招生组织工作。与上午的《新闻直播间》相比,《新闻联播》在全国卫视同步直播,使得事件传播面骤然扩大。    1月13日,传统纸媒开始介入事件的报道,北京青年报刊登文章解密哈理工MBA招生“保过”三保障--作弊、提分、买关系,新京报指出“哈理工MBA招考作弊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立案”,把事件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经过媒体两天集中报道,相关的内幕信息不断浮出水面,1月14日,《维护考场清白是公平底线》、《斩断考场内外的利益黑手》、《高校丑闻频出 教育良知失守》等评论文章开始涌现,对作弊事件的反思不断升级。    三、自媒体平台关注度走势  与网络媒体对此事的报道热情相比,自媒体平台上对此事的议论则相对平淡,鲜见知名网友参与事件的转发和评论,媒体微博成了事件在微博平台上的主要传播渠道,@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网事、@人民网等都对此事进行了新闻事实层面的报道,对此事的“微评”却不多,从而让此事件在微博平台上呈现出相对平静的态势。    四、网友观点  抵制哈理工大学MBA 24%    网友“秀成”:建议所有企业招人抵制2014级哈尔滨理工大学MBA。虽然不能治本,但要给他们个教训!    网友“西口”:抵制哈理工,从你我做起。这种作弊都被抓了的学校也应该降为职业技术学校。    腐败已经渗入教育领域需整治 18%    网友“程明”:腐败是无孔不入,已经到了没有死角的地步了,教育、卫生,全民皆腐,这种局面很危险,除了自身腐蚀以外,外部也可乘虚而入,最后就是里应外合,从执政者到执政部门到非执政的服务部门,但凡可以构成“权力”,就可以谋私,自上而下然后推而广之,要大力整治才行了。    学位证书含金量大不如从前 20%    网友“康康”:如今学位证书的含金量纯度低,杂质高,如果不提纯,将来会落后于其他国家,力量是敌不过人家的,别让腐败玷污了学界的纯洁。    考试作弊现象较普遍 16%    网友“成事有余”:作弊现象很正常,当年大学班上成绩最差的几个同学,工作后都考上医学研究生了,都是这种方式考上的,还向我推荐。不知道这种取得文凭的方式对社会进步有什么用。    教育产业化种下腐败恶果 13%    网友“思过”:如果不盲目追求教育的多元化,不错误地引导教育产业化,不仓促地降低办学的门槛,不虚情假意地履行监督职责,哪会有今天的教育混乱!    其它 9%    网友“秋风”:现在是全社会缺乏诚信,各种考试都有舞弊现象而且不会感觉是犯法,大家都认为法不责众!现在晋升,都成了专看文凭和关系不讲能力的社会,真是逼良为娼!应该将所有MBA在职研究生的文凭全部作废,这样才能保证文凭的公正!    五、媒体评论摘要    考试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面镜子,招生领域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哈理工这次舞弊事件在内的类似事件,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弊案的最大症结,不在于考场检查不严格,也不在于无线电屏蔽技术有盲区,而在于教育腐败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一些人上下其手、内外勾结,通过各种方式把招生指标商品化,把考场变成了买卖上学名额的“商场”,从中寻租牟利,也养肥了越来越畸形的作弊产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治理招考舞弊的顽疾,固然需要技术升级、检查更细、惩处更严厉,但治本之策还在于监督和制约背后存在的教育权力,给公职人员参与舞弊行为套上法律紧箍咒,让招考过程在阳光下运行。    作弊横行,不仅让所有参与研究生统一考试的愤怒失望,也会让社会上更多诚实守信的人心灰意冷。舞弊破坏的不仅仅是一场考试,还有社会的规则和底线。好的社会,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每个人都有希望的社会,是人们都希望走正途的社会。而考试,是每个中国人成长过程中都必经的。对于我们来说,考试是无数家庭改变阶层的希望,是无数孩子从小起早贪黑的动力,是无数人对付出和回报之间关系的最初理解。换句话说,考试是中国人建立诚信的最普遍途径。因为即便弊案四起,但至今来说,考试仍然是最公平的手段,或者说还没有找到哪个手段能比考试更加公平。因此,维护考试的公平几乎是最后一条底线,还其清白是维护秩序的基础之举,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迫在眉睫。    六、舆情点评    无论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舞弊的新闻并不鲜见,然而像哈理工MBA考试这般作弊行为难免引发舆论的大量围观:一方面源于央视记者采用视频报道的形式让新闻更立体、直观,从而更有冲击力,另一反面此次作弊事件牵连面较广,参与人数较多,比以往的作弊行为更加猖狂。    此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当天的媒体报道量就蹿升至近1千条,呈现出较高的舆情热度,但从事件各方,包括教育部、黑龙江招委会、哈理工校方的处理来看,应对效果不错,用了三天时间,让高温舆情快速下滑,相关舆情得以化解。    快速回应,抢在重要时间节点之前    突发事件发生后,舆情应对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信息公开,第一时间进行回应。然而对第一时间的定义却各不相同,有黄金6小时之说,也有黄金4小时之说,在微博时代甚至提升到黄金40分钟,回应的时间周期并不好把握。如果换一个标准则更具有可操作性,那就是抢在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媒体报道之前进行回应。    分析事件的传播热度可以看出,央视新闻频道在12日上午的报道并未引发全国性关注,然而,此事件一旦登上中央台《新闻联播》,则必定实现全国性传播。也就是说,如果在晚7点之前未能对事件进行有效回应,并积极与央视进行沟通,那事件对哈理工、教育部的负面影响则不可想象。从事件的进程中可以看出,在晚7点之前,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招委会都抢在晚7点进行了回应,并借助中央台《新闻联播》公在职硕士找到哪个手段能比考试更加公平。因此,维护考试的公平几乎是最后一条底线,还其清白是维护秩序的基础之举,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迫在眉睫。    六、舆情点评    无论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舞弊的新闻并不鲜见,然而像哈理工MBA考试这般作弊行为难免引发舆论的大量围观:一方面源于央视记者采用视频报道的形式让新闻更立体、直观,从而更有冲击力,另一反面此次作弊事件牵连面较广,参与人数较多,比以往的作弊行为更加猖狂。    此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当天的媒体报道量就蹿升至近1千条,呈现出较高的舆情热度,但从事件各方,包括教育部、黑龙江招委会、哈理工校方的处理来看,应对效果不错,用了三天时间,让高温舆情快速下滑,相关舆情得以化解。    快速回应,抢在重要时间节点之前    突发事件发生后,舆情应对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信息公开,第一时间进行回应。然而对第一时间的定义却各不相同,有黄金6小时之说,也有黄金4小时之说,在微博时代甚在职研究生提升到黄金40分钟,回应的时间周期并不好把握。如果换一个标准则更具有可操作性,那就是抢在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媒体报道之前进行回应。    分析事件的传播热度可以看出,央视新闻频道在12日上午的报道并未引发全国性关注,然而,此事件一旦登上中央台《新闻联播》,则必定实现全国性传播。也就是说,如果在晚7点之前未能对事件进行有效回应,并积极与央视进行沟通,那事件对哈理工、教育部的负面影响则不可想象。从事件的进程中可以看出,在晚7点之前,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招委会都抢在晚7点进行了回应,并借助中央台《新闻联播》公布了事件最近进展,让官方在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不至于太过被动。    多部门联合回应,稳定网上情绪    当下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让多个行为主体牵连其中,在此危急关口,各个涉事主体理应共同发声,联合回应,方能聚集分散力量,满足多方的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舆论进行有效引导。    此次考试作弊事件中,如果单纯依靠哈理工校方的回应可能不足以平息网上舆论,校方回应的同时,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招委会双方强硬表态,黑龙江省招委会更是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停止哈尔滨理工大学MBA中心2015年招生组织工作,以实际行动来回应网民关切,为网络舆论有效减压。    勇于道歉,积极承认工作不足,并及时切割责任    突发事件发生后,不逃避责任,勇于道歉,以低姿态拉近与普通网友的距离,避免与网友正面对抗,这是危机化解的前提。    梳理哈理工副校长赵洪在此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次回应,特别值得各级政府借鉴和学习,在这个会用红有以下几个用词切中危机要害:回应前段称负有责任、深深歉意、深刻检查和反省,回应后段是停职检查、配合调查、严肃问责。    副校长的这个回应首先不推卸责任,积极坦陈“校方附有责任”,继而对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表示歉意,先树立一个负责的形象。继而表示要深刻检查和反省,给人以“悔过自新”的印象。接下来对涉事负责人停职处分,积极切割责任,把事件的影响限定在MBA学院范围之内,并未上升至哈理工整个大学层面,这样就尽最大限度降低了事件影响范围。最后的配合调查、严肃问责鲜明的表达出校方对此事的处理态度和决心,进一步向网友释放善意,为危机的化解铺平了道路。
更多精彩请点击http://www.tqedu.net/

标签:


超声波博客版权所有